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02日浏览次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我校“十三五”规划是学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校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制我校“十三五”规划的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根据中央和广东省相关规划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获立项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含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7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3项(含国家级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试点学院各1项;立项省级以上协同育人平台1项、协同人才培养试点3项;立项省级以上教学团队6个、精品(开放)课程22门、精品教材1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5个。获批为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自评单位;建成省级以上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7个、特色专业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研究生示范课程4门、精品(开放)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4项,学生获省级以上“挑战杯”等学科科技竞赛奖励447项。

——学科建设登上新台阶。2012年生物化工获批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获批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植物保护、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2014年分年度共设置目录内外及交叉二级学科17个;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和兽医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师资建设迈出新步伐。专任教师从2010年的640人增至2015年的726(其中高级职称由383人增至414,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者从522人增至64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于2015年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共安排教职工培训进修767人次,其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17人、派出教师国内外进修109人次。

——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建立省级科研平台16个,承担国家级项目113项、省部级401项,获科研经费总额24017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32部,获授权专利125项,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270篇;获各类省部级奖项10余项。

——社会服务实现新发展。在水禽健康养殖、保水保肥技术、优稀水果培育、岭南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与地方标准制定、农林产业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积极开展咨询活动,形成了一批为政府和企业服务的应用性成果;先后与河源、中山、惠州市政府等分别签署了相关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合作再上新水平。11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256名本科生和9名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安排94名学生暑期赴美实习;引进外籍教师35人次;获省外专局“国外名师讲座项目”经费资助12项;2015年进入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行列,并获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类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

——硬件建设实现新跨越。白云校区一期建设总投资75592万元,新增建筑面积共11.48万平方米;投入5300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加强图书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进白云校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白云校区办公区域及公共区域的无线网覆盖。

——党的建设获得新成就。2013年召开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提出了建设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战略目标;20132015年分别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营造了守纪律讲规矩、真抓实干的良好政治生态。

——思政工作形成新格局。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做好党团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奖学助学服务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创建了体现仲恺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德育实践项目,开展“廖仲恺班”、“承志党支部”创建活动,新生入学教育、国防军事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校园文化呈现新亮点。形成了以仲恺香凝文化节系列活动为主体,以校情校史报告会、祭奠革命先辈和廖仲恺纪念碑前宣誓为配合的纪念文化;以仲恺讲坛为主导、以研究生导师讲坛等系列学术讲座为推动的学术文化;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校友寻访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文化,出版系列著作,制作白云校区纪念邮折,完成白云校区建筑、景观及路桥等命名征集活动和纪念馆周边环境优化设计方案评选等工作。

 

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我们取得的经验是:

——坚持师生主体地位。广大师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增进师生福祉、保障师生权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师生、一切相信师生、一切依靠师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必须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协调改革、发展、民生之间的关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实现我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大力推进各个领域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为学校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坚持依法治校法治是学校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把学校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章程》,按照《章程》进行决策和管理,建立健全与《章程》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敢于正视问题,强化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中及时发现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在总结学校发展经验教训中找准核心问题,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必须发挥党委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政领导班子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十三五”期间必须继续坚持。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新常态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性变化,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客观上需要高等教育发挥教育和科技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实现创新驱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等为我省高等教育既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学校如何主动适应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发展内涵,是学校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和机遇。

2.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趋势

纵观全球,世界高等教育正发生深刻变化,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特征日益显著,高等教育结构正在向多样化转变,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化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启动了系列建设工程,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激发更多高校科学定位、发挥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倒逼各高校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当前,我省正在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以“创强争先建高地”为目标和抓手,积极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我校如何更好地融入广东高等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大格局,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广东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广东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我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3.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

作为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以纪念和统战为特色的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学校一贯秉承何香凝“扶助农工”、“注重实验”、“养成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从广东“三农”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造,开设了54个本科专业,其中60%以上为农、工类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也均为农、工两大学科。学校充分发挥农、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三农”课题研究,以深化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作物品种推广、科技人员下乡等形式助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经过近九十年的办学积淀尤其是升格本科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及社会服务能力,为参与竞争、应对挑战积聚了实力。

学校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匮乏;学科建设水平不高;重大科研项目不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办学硬件条件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在今后出台更加有效的制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破解。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及省委各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弘扬仲恺精神,秉承何香凝办学思想,以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协同创新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努力向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多科性大学方向迈进。

(二)发展理念

——创新创新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价值创新引领,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从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实施“创新强校”战略。

——协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利共赢;必须正确处理好党委、行政、学术之间的关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构建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科研结构;正确处理好各类人员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群体的积极性。

——绿色绿色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建设美丽仲园。

——开放开放是学校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对标国内外同类一流大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拓展各方面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教学、科研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努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好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多学科协调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

发展目标定位: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多科性大学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十三五”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农、工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力争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力争成功更名为大学,为实现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多科性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0000人左右,力争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8001000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稳定在7500人左右。力争立项国家级专业类建设项目1项,省级专业类建设项目(含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012项、省级试点学院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综合类35项、省级精品课程类建设项目10项、省级教学团队2项、省级实验实践教学类项目(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8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项、省级创新创业类项目(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0项;省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50个、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2个,研究生示范课程15门。力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科建设:积极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力争新增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35个;力争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12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2个。

——师资队伍: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0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增至16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到45%以上;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35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23人,海外高水平博士(后)、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人才20人左右。

——科学研究: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50项,经费额100万以上的厅级以上重大(点)项目50项以上,年度科研经费总额突破亿元大关;获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省部级奖励20项以上;力争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2个;组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10个左右,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

——对外合作与交流:深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对外交流,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境)外高校先进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增国(境)外合作机构30个以上;选派50-100名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研修,教师中有国(境)外研修、工作经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30%,安排800名以上在校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启动留学生教育工作;争取一批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校园建设:重点建设白云校区,投入8.11亿元新建校舍面积21.22万平方米,投入2.18亿元完成620亩二期征地,启动三期721亩征地前期工作;投入7500万元充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加强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建成含200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和25个各类中外文数据库的电子文献资源库;投入1000万元推进数字化校园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升级。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按照“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立足专业、强化实践、贯穿全程”的原则,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程,引导各学院树立自己的品牌创新活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立“现代农场主班”、“互联网+创业班”等试验班,建设“创客空间”、“互联网+创业平台”等一批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形成“立足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潜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仲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素质和能力。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学生人数约为“721”(简称721)的本科人才培养导向,全面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开拓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探索“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大类培养”等教学改革,建立仲恺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办好现有教改试验班,结合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班、协同班、创新班、创业班、国际班等试验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实施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建立以探索与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提升专业内涵。按照总体稳定、动态优化、分类建设、错位发展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控制新增专业,引导专业建设从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专业特色,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和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集中资源,着力培育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发展与广东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产业等密切相关的农、工科专业,五年重点培育10个省级以上的富有仲恺特色、教学平台建设优良、专业实践或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较强、社会知名度较高、产业需求度好的“仲恺特色专业”。加强专业评估检查,健全专业建设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优化课程体系。紧扣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梳理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建设,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专业骨干课程和精品课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开发、开设一批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理论提升课程和大讲堂,并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各教学环节,形成立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加强综合类、公共基础类、通识类及实践类课程建设,形成科学与人文融合、专业与通识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教学方式改革,建设一批仲恺特色的慕课。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一批仲恺特色教材,修订教学大纲。五年重点培育1020门省级以上的水平高、仲恺特色鲜明、采取慕课混合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的 “仲恺精品课程”。

强化实践培养。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定位,进一步全面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继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用好“3+1”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形成仲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平台建设,建好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拓展校企(行业、政府)合作平台,共建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校内外实践实习平台资源,形成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管理机制。以工科专业为试点,推进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积极组织各类“实践创新活动”,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对优质教学课程的宣传、现场观摩及推介力度。重点培育1020名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仲恺名师”,作为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后备人选。明确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时要求。健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机制,完善教学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教学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实施全员教学督导制度,坚持处级以上干部每月听课制度,强化教师、院系、学校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探索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评价机构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拓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范围,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档案,形成更加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2.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加大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构建互利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合作新机制。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加大力度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外高校学习交流。探索向社会公开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报告制度,为学位授权点考核、完善培养方案以及调整学科研究、培养方向提供依据。“十三五”期间,力争立项50个“广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建设12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15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3项。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革导师选聘、考核、激励和问责机制,强化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扩大导师在招生、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的导师组制度,推动学生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研究生。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与交流,强化导师岗前培训,大力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访学等活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建立100人左右的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队伍。

加强研究生管理。以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目标,按照“合法、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健全研究生日常行为规范、资助、考核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及档案管理,健全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确保学籍学历信息准确可靠。加强培养过程管理,通过严格课程考核,加强考试管理,开展诚信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和考风,规范学术行为。做好奖励与处分工作,把纪律处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切实增强研究生的纪律观念和安全意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二)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抓住广东省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和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学科的发展机遇,巩固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不断整合学科资源。继续保持农学学科优势,建设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食品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等为主导的农学学科群;全力提升工学学科实力,重点推进以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城建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为主导的工学学科群;不断推进经贸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等为主导的人文学科群。促进农学、工学优势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强化农工学科特色,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

2.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实施学科攀登计划,集中资源,加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群,推动我校重点学科的快速发展。争取“十三五”期间新增12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原有省级优势、特色二级重点学科加入攀峰学科之列,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植物保护和兽医等5个优势学科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实力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的基本要求。

3.推进学位点建设

坚持“树优势、争一流、创品牌”的理念,开展学位点自评工作,夯实学位点基础,增强学位点实力,培养学科点带头人,构建良好的学位点运行机制,增强学位点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争取获批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林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兽医硕士中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12个;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力争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5个,在工程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专业学位类别中获得突破。

4.创新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团队在学科建设中的责、权、利,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学科建设上的有效协调,发挥好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和咨询作用。改进学科评估制度,根据学科特性,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对学科的建设目标和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决定学科的资源配置。把握好“重点建设”与“面上建设”的关系,认真规划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重点领域,将有限的资源向学科建设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集中,构建“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高层次领军人物及团队”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宣传活动,建立健全教师诚信体系,强化师德考核和监督,深入开展系列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入职教育制度、传帮带机制和教师信用档案等,进一步巩固、拓展师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实施“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引进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引领,依托“珠江学者”、“仲恺学者”等特聘岗位,制订配套激励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在林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畜牧学、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重点学科以各种方式开展“仲恺领军学者”、“仲恺青年学者”特聘岗位高层次人才引进、遴选和培养工作,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培养和引进仲恺特聘岗位58人,全职引进或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实现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

3.实施“人才团队建设工程”,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以中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国内外访学培养计划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项目和工作,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中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引导青年教师组建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协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进行访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师资队伍培育工作。

4.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扎实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访学、讲座沙龙等各项工作,调整培训课程结构,重点提升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合力,积极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努力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又能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多方统筹协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进一步提高科研层次和水平

遵循质量优先、质量与数量并重原则,加强科技指导、组织管理和对外协调工作,争取在承担高层次和大型科研项目方面有新突破,承担国家级项目50项以上。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精品成果培育计划,加大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和优秀代表作奖励力度,促进研究质量和水平大力提升,争取获得1项国家级和2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奖项。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

以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研究基地和重大项目等为依托,组建若干研究院所、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公共基础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基地,新增12个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或重点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强专兼职科研队伍建设,创建10个左右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优秀创新团队,力争12个进入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行列,建设多学科合作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资源共享,形成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三个层次科研团队的梯次配备和递进机制。

3.积极推进协同创新

制定实施协同创新行动计划,设立协同创新专项经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强化校内外协同和国际合作协同。培育组建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体现一流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中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体系、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产出若干个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4.创新科研管理方式

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科研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形成分管校领导、科技处、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系主任层层负责的纵向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方的科研工作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不同学科及研究领域采取不同的目标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和激励模式,健全科研考核评价制度,形成重在质量、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完善以科研成果创造性、研究质量、服务国家水平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修订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科研项目、成果奖励政策。

(五)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深化产学研合作

坚持需求导向,依托学校优势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具有仲恺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和技术转移的产学研体系和成果辐射平台,增强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建成一批层次高、影响大、效益好的高水平产学研平台和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引领。

2.推进终身教育工作

适应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及专业学位教育平台,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开放的办学格局,切实做好各类教育培训工作。

3.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广东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向“三农”与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发挥好政府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争取承担一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重大咨询项目,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产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

(六)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1.推进人才培养海外交流合作

采取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引进国外课程教学体系和教材等举措与国(境)外著名大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交换生”、“暑期访学”、“海外实习”等计划,安排800名以上在校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推进与新西兰林肯大学、梅西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院校开展3+2本硕连读项目,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等高校开展2+23+1联合办学。积极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2.推进师资队伍海外交流合作

通过“海外名师项目”及“教科文卫类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平台,重点引进符合“仲恺青年学者”岗位条件的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后),聘请国(境)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担任“珠江学者”讲座教授或客座教授。充分利用上级主管机构设立的各类基金和项目,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国(境)外研修机制,不断拓宽教师国(境)外研修渠道,力争教师中有三个月以上国(境)外研修、工作经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30%。积极鼓励各学院、各学科及教师个人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

3.推动科学研究海外交流合作

进一步扩大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领域和深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本学科领域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承担国际框架与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切实推动高水平合作研究,加大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成果、申请专利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学科的率先突破。

4.深化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与港澳台交流基础好、港澳校董多及统战特色优势,拓宽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与港澳台高校开展互派教师、互换学生、共建平台、合作研究、联办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聘请港澳台专家学者来校任教,选派专家学者赴港澳台开展驻点研究,广泛与港澳台大学联合开展大学生联谊、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港澳台青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推进仲恺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和谐校园

1.秉承仲恺传统,发展精神文化

继续弘扬仲恺爱国精神,传承香凝办学思想,以举办9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办学传统、仲恺精神的挖掘凝练。开展“校训、校歌”的征集及评选,编撰校史,发掘爱国爱校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弘扬“四实”精神(现实、踏实、朴实、求实)为突破口,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2.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制度文化

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文化、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思维、宣传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升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转变管理观念和方式,正确树立制定和遵守制度的价值观与态度,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形成具有仲恺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体系和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制度文化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相适应。

3.丰富活动内涵,提升行为文化

完善学校文化活动体系,全面统筹、顶层设计师生文化活动。整合校内资源,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依托各类资源,打造一批覆盖全校不同群体、体现学校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仲恺文化”品牌活动。支持各学院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举办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和项目。

4.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进一步开发校内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规范和推广使用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丰富仲恺特色文化符号。大力整合各类资源,适时建设校史馆。积极探索与社会高端媒体开展全方位、战略性的合作,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塑造仲恺形象,提升仲恺文化影响力。加强主题文化网站建设,推动文化精品的数字化工作,建设共享共用的文化传播新平台,提升网络文化引导力、传播力。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1. 做好校园规划和基本建设

按照“一校两区,优势互补”的原则,强化两校区的功能提升和定位,切实推进两校区的资源优化与合理配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教学、科研、生活格局。白云校区建设按照“主动调整一期,科学规划二期,客观筹划三期”的原则,在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及功能分区定位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加快二期建设步伐,投入2.18亿元推进二期征地工作,投入8.11亿元完成各类功能用房的建设,努力改善白云校区的办学条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向白云校区的转移。优化海珠校区布局规划,推进精品校区建设。

2.推进农场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在抓好钟村农场管理的同时,积极筹划新农场建设事宜。加大对教学实验条件的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以学科群和专业大类为单位统筹建设各类实验、实践、工程研究基地等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平台,实现专业实验室与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资源共享与融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集多层次教学、科研、开发、专业实习为一体的实验基地。建立实验室建设、装备、运行、维护和评估制度,提高学科与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争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 加强文献资源和学术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启动白云校区图书馆项目建设,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两校区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服务。构建全面、完整的数字资源保障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实现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统筹管理。加大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廖仲恺何香凝”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加强档案工作,推动数字档案室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学报编辑、出版与学术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编辑出版水平。

4.加快网络与信息化建设

统筹两校区信息化建设布局,投入1000万元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校园网带宽。建设高效、安全、可靠的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有线及无线校园网络支撑环境;建设大容量、高可用、安全可控的数据中心,为学校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

(九)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构建幸福和谐仲园

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实现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增长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工作,努力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保障学生权益,完善特困学生帮扶机制,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健全师生意外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及健康体检制度,逐步提高师生医疗保障水平。

推进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创新后勤管理机制,改善校园配套服务设施,优化后勤资源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保障校园环境、交通、物业、饮食等服务系统高质量和高水平运转。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综合治理,推进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健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处置机制,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校董工作。着力加强董事会工作,健全董事会制度,加强与校董的沟通联系,发挥董事会对学校教学、科研、基建、财务等重大问题的指导、监督、协调职能以及董事会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更大支持,推进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

完善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参与民主决策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教代会、工会职权,规范教代会、工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教授治学依照学校章程和有关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完善教授决策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进一步保障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处理相应学术事务的权力,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规范运行机制。完善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体系,明确行政管理机构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促进学校治理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教授和专家咨询制度,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和重要行政举措充分听取师生意见。

强化监督体系。创新监督工作机制,完善决策执行事前、事中、事后报告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在决策执行中的责任。加强对学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审计,建立与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下放管理权限。明晰学校、学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管理重心,增强学院自主权,推进教学改革、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源调整配置等权限下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职能部门与学院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运行机制。

加强院系建设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议事规则,规范议事程序,形成院级党政联席会决策、学术引导、师生参与监督的院级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学院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

健全人事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教师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探索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聘用制,积极采用多种灵活聘用方式,引进优质智力资源,努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符合现代大学建设目标和现代人才市场特点的用人新机制。以绩效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的各项配套工作,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形成重师德、重实绩、重贡献的教师考评激励机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多方争取办学资金,优化统筹校内资源

多方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种财政投入、专项补助及政策性资源;充分发挥校友会、校董会、基金会的作用,争取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支持学校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银行对学校的更多优惠政策和更大融资力度

加强资产资源管理推进学校财务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财务预算、核算、控制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校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加快校内各类资源开发力度,统筹规划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健全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资产经营收益;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保障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水平;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主动加强党校、校报、教材建设、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员干部学习服务体系;正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理论中心组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谋划发展、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工作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推进多样化的干部培训工作,提升干部的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夯实基层基础,增强组织活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针对学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建成程序严密、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传承、弘扬仲恺精神为动力,以师德师风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为抓手,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教职工的思想素养与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进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构建大德育观”引导下的全员育人体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离退休老同志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加强党群和统战工作加大学校统战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工会、共青团、校友会、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关工委等组织机构的领导,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四)强化规划实施监控,狠抓各项任务落实

加强领导,各方配合。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各单位要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自觉实施好事关本单位的规划,落实目标和任务,形成分工合作、分进合击,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良好局面。

宣传发动,凝心聚力。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增强师生对学校“十三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认同感,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加快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和院(部)规划,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单位实施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逐项推进。要充分尊重师生首创精神,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

加强监控,开展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评估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学校在“十三五”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全面检查各项指标、任务、政策措施的完成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公布评估结果,接受师生及社会监督。各单位在实施规划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附表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二五”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指标)

2010

2015

增 幅

备 注

办学规模

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

12405

19286

55.47%

当年数

其中:本科生(人)

12296

19065

55.05%

当年数

硕士研究生(人)

109

221

102.75%

当年数

成人本专科生数(人)

3399

6827

100.85%

当年数

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数(个)

2

3

1

当年数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0

4

4

当年数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12

20

8

当年数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个)

1

3

2

当年数

人才培养

 

普通本科专业数(个)

45

54

9

当年数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2

3

1

当年数

省级教学团队(个)

0

6

6

五年总数

省级教改立项(项)

8

49

41

五年总数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2

3

1

五年总数

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总数(人)

640

726

13.44%

当年数

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数

100

131

31%

当年数

副高职称教师数

179

283

58.1

当年数

博士学位教师数

151

235

55.63%

当年数

硕士学位教师数

371

411

10.78%

当年数

省级以上高层次优秀人才

20

44

120%

五年总数

科学研究与

科技创新

 

 

 

省级科研平台(个)

1

16

15

当年数

科研立项总数(项)

793

1370

72.76%

五年总数

其中:国家级

42

113

169%

五年总数

省部级

309

401

29.77%

五年总数

科研总经费(万元)

7025.5252

24017

241.88%

五年总数

其中:纵向

5554.47

20989

277.91%

五年总数

横向

1471.0552

2785.5

89.33%

五年总数

获得奖项(项)

8

10

2

五年总数

其中:国家级

2

0

2

五年总数

省部级

6

10

4

五年总数

获授权专利(件)

34

125

267.65%

五年总数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220

270

22.73%

五年总数

国际化

 

国(境)外合作高校数(所)

6

27

21

当年数

引进外籍教师人次

28

35

7

五年总数

出境研修教师人次

29

109

80

五年总数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

0

256

256

五年总数

状况

 

资产总额(万元)

96,805.32

133,554.27

37.96%

当年数

年收入(万元)

30,604.04

51,048

66.80%

当年数

年支出(万元)

35,163.16

45,325

28.90%

当年数

其中:教学事业费支出

14,955.89

20,693

38.379%

当年数

生均支出(万元/)

1.09

1.21

11.01%

当年数

 

设备总值(万元)

9596.90

15807.05

64.73%

当年数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7874.08

13204.61

67.69%

当年数

校舍总面积(万平米)

26.13

38.29

12.16%

当年数

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

6.11

9.81

60.56%

当年数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81.13

92.55

11.42%

当年数

电子图书(万册)

163

 

280

 

 

71.78%

当年数

电子期刊(万种)

1.4

1.9

 

35.71%

当年数

电子资源数据库(个)

19

25

6

当年数

信息化

 

教育科研网带宽(M)

2

200

198

当年数

第二出口带宽(M)

500

11242

10742

当年数

校园网主干带宽(M)

1000

1000

0

当年数

信息点数(个)

--

  24500

24500

当年数

无线接入点(个)

0

110

110

当年数

                                          说明:当年数是指截至2010年和2015年时的累计总数;

                                      五年总数是指: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期间的五年总数。

附表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

 

项目(指标)

2015

2020

增 幅

牵头单位

   

办学规模

 

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人)

19286

21000

8.89%

 

当年数

其中:本科生(人)

19065

20000

4.90%

招生办

当年数

硕士研究生(人)

221

8001000

261-352%

研究生处

当年数

成人教育本专科生数(人)

6827

7500

9.86%

继续教育学院

当年数

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数(个)

3

5

2

 

研究生处

当年数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4

67

23

当年数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个)

20

30

10

当年数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个)

3

7

4

当年数

 

人才培养

 

 

 

普通本科专业数(个)

54

55

1

教务处

 

当年数

国家级专业类建设项目

1

1

0

五年总数

综合改革项目

2

3-5

13

五年总数

省级专业类建设项目

20

1012

10

五年总数

省级精品课程类建设项目(门)

22

10

12

五年总数

省级教学团队(个)

6

2

4

五年总数

省级实验实践教学类项目

21

8

13

五年总数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0

1

1

五年总数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3

5

2

五年总数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20

50

30

 

研究生处

 

五年总数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门)

4

15

11

五年总数

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7

12

5

五年总数

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总数(人)

726

1000

37.74%

 

 

 

人事处

当年数

其中:正高职称教师数

131

160

22.14%

当年数

副高职称教师数

283

420

48.41%

当年数

博士学位教师数

235

450

91.49%

当年数

硕士学位教师数

411

600

45.96%

当年数

省部级优秀人才

44

64

20

五年总数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

23

23

五年总数

高水平领军人才

35

35

五年总数

科学研究与

科技创新

 

 

 

省级科研平台(个)

16

25

9

科技处

 

 

 

 

 

当年数

省级重点实验室(个)

0

2

2

当年数

科研立项总数(项)

1370

1500

9.49%

五年总数

其中:国家级

113

150

32.74%

五年总数

省部级

401

500

24.69%

五年总数

厅级

467

600

28.48%

五年总数

获得奖项(项)

10

2122

1112

五年总数

其中:国家级

0

12

12

五年总数

省部级

10

20

10

五年总数

获授权专利(件)

125

200

60%

五年总数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篇)

270

400

11.11%

五年总数

国际化

 

 

 

国(境)外合作高校数(所)

27

60

33

外事处

当年数

引进外籍教师人次

35

50

42.6%

五年总数

出境研修教师人次

109

200

91%

五年总数

海外访学经历学生数(人次)

256

800

212.5%

五年总数

     其中:本科生

246

700

225.2%

五年总数

           研究生

10

100

900%

五年总数

在校留学生数(人)

20

20

五年总数

财务

状况

 

资产总额(万元)

133,554

194,250

45.45%

财务处

 

 

当年数

年收入(万元)

51,048

69,800

36.73%

当年数

年支出(万元)

45,325

66,800

47.38%

当年数

其中:教学事业费支出

20,693

30,010

45.02%

当年数

生均支出(万元/)

2.18

2.83

29.82%

当年数

教学

科研

条件

 

设备总值(万元)

15807.05

22017.20

39.29%

设备处

当年数

其中: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13204.61

20704

56.8%

当年数

校舍总面积(万平米)

38.29

59.50

55.39%

总务处

当年数

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

9.81

26.54

170.54%

当年数

馆藏纸质图书(万册)

92.55

179.32

93.75%

图书馆

当年数

电子图书(万册)

280

356

27.14%

当年数

电子期刊(万种)

1.9

2

5.26%

当年数

电子资源数据库(个)

25

28

12%

当年数

信息化

 

教育科研网带宽(M)

200

200

0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当年数

第二出口带宽(M)

11242

11442

0

当年数

校园网主干带宽(M)

1000

1000

0

当年数

信息点数(个)

24500

27500

12.24%

当年数

无线接入点(个)

110

610

454.55%

当年数

基建

 

基建总投资(万元)

75592

81110

5518

基建处

五年总数

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1.48

21.22

9.74

五年总数

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

3.42

17.31

13.89

五年总数

说明:1.当年数是指截至2015年和2020年时的累计总数;五年总数是指: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期间的五年总数。

     2.广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提出普通本科高校“十三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要提质减量,故人才培养中部分“十三五”指标比“十二五”指标有所减少。

附表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三五”白云校区基建项目投资计划表

序号

完成时间

规模(M2

投资估算(万元)

1

教学实验楼-13

201712

18000

6300

2

教学实验楼-14

201712

15100

5285

3

教学实验楼-9

201712

9500

3325

4

教学实验楼-11

201712

9500

3325

5

教工宿舍E

20183

5500

1925

6

图书馆

20186

32000

11200

7

教学实验楼-10

20188

7700

2695

8

教学实验楼-12

20188

9100

3185

9

行政楼

201811

15000

5250

10

文化活动中心

20196

10000

3500

11

教学实验楼-8

201912

7900

2765

12

教学实验楼-7

201912

7900

2765

13

学生公寓-1

20206

16446

5756

14

学生公寓-2

20206

17074

5975

15

教学实验楼-5

202012

12722

4452

16

教学实验楼-6

202012

12722

4452

17

标准田径运动场

20196

1

1000

18

篮球场

20196

8

160

19

网球场

20196

5

125

20

羽毛球场

20196

17

170

21

风雨操场

20199

6000

1200

22

景观绿化工程

 

 

800

23

场地平整工程

 

620

1500

24

道路管线工程

 

1700

4000

25

 

 

212164

81110

                   仲函字[2016]95号,附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版).doc